第(2/3)页 这番话很重。 李世民所气恼的是,你李格就不应该做御史的事,而是应当各司其职,安守自己的本分,哪怕是有觉得不对的地方,也不应该上奏疏,完全可以在私下里说。 李格一时无词了。 父皇,你这是要找后帐吗? 你真以为物价已经平抑了吗? 想及此处,李治马上辩解道,"父皇,这事是因为三哥担心,若只是私下奏报,无法引起父皇足够的警惕,终究,这关系着无数黎民百姓的福祉,所以,三哥才决定上此奏疏,引起父皇的注意。" 李格心里想,是了,九弟说的没错; 可随即,他又疑惑了,不对啊,怎么听九弟的口气,好像是他小九完全置身之外一般? 明明是九弟你要孤王上奏的,这分明是咱们兄弟两一起联名上的奏疏啊! 房玄龄、杜如晦二人则是对视了一眼,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,若有所思; 戴胄脸色不好看,他觉得吴王殿下仿佛专门针对自己。 你吴王殿下,现在就能对我横加指责,若是做了皇帝,岂不是还要罢黜官职,甚至将来某一天还要收拾我? 要知道,贞观朝的大臣,可不是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读死书的酸书生。 就说这戴胄吧,也是个猛人; 当初隋朝的时候,他也是镇守过虎牢关,亲手砍过人的; 他脾气很不好,是个经常敢于顶撞李世民的主。 李世民眼角的余光瞥了戴胄一眼,心里只觉得吴王李格实在是不懂事,这样的大臣都得罪了,你将来怎么治理封地、治理国家? 难道非要像那隋炀帝一般,最后弄到众叛亲离的程度吗? 李世民猛地,脑海里又浮现出了李泰来,心里在想,若是李泰在此,一定不会得罪大臣吧…… 前几日,扬州和越州又有奏报来了,说是李泰体恤扬州和越州的大臣,一些公务上的事,他尽力亲力亲为,为各州的刺史分担了不少公务,各州的刺史很感激越王,纷纷上奏,表示了对李泰的感激。 不提李泰有没有其他的问题,单说他团结臣子方面,这小小年纪,就已对此谙熟于心了。 况且,这个年轻的儿子又远离了长安、阔别了朕,李世民心中情不自禁生出了舐犊深情,竟不自觉的开始想起了李泰的许多好处。 这便是人性! 人性就是如此,儿子在眼前,总是嫌得要死; 而对远方的儿子,就开始担忧了,生怕他吃了亏,挨了饿,受了冻,还会想起以前他的种种的好。 李世民绷着脸道:"到现在,李格你还如此认为,这不是无中生有吗?难道非要朕今日狠狠收拾你,你才愿意认错?" 李格一听,不对劲啊,怎么就单单是我了? 这时,李治则立即道:"父皇,三哥无过啊,还请父皇三思。" 李格觉得自己脑子有点不够用,越听越觉得不可名状。 李世民冷笑连声:"好,很好,既知错还不改,朕今日若是再这样姑息下去,谁知道你这孽子要做出甚么事来。" "父皇啊。"李治痛心疾首:"父皇责罚儿臣好了,三哥何错之有?" 李世民猛然大喝:"还敢抵赖!来人!"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