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"是臣的错,臣真是罪该万死,这错误主要在臣,哪里想到平抑物价的举措,竟是南辕北辙了! 本以为已经遏制住了东市和西市物价的上涨,甚至还昏了头,为此而沾沾自喜,自以为自己高明。 哪里知道,因为臣的失当,令这物价竟然更加高涨了。 臣侍奉陛下,蒙陛下垂青,委以户部尚书的重任,无有寸功,今日又犯下这滔天大罪,唯有以死谢罪。" 他今日早没了当初的咄咄逼人的强势,只是面白如纸,万念俱焚,眼眶通红着,落下老泪。 这倒不是他演戏假装流泪,实在是经过一天一夜的折腾,已让他羞愧万分,此时是真心诚恳悔过。 李世民方才还面有微笑,可下一刻,脸色竟变得格外凝重,啪的一声,将玻璃杯重重的拍在案牍上。 他狠厉的看着自己的臣子们:"你们已去过崇圣寺了吧,感想如何?朕不知道那里发生的事,是否对你们有所触动,但朕要告诉你们,朕深有感触!" 众臣个个打了个激零,又继续垂头,一言不发。 李世民板着脸,痛心疾首:"朕不知你们看到了甚么?但朕来告诉你们,朕看到了甚么,朕看到,物价高涨,民怨沸腾; 朕也看到了无数的庶民百姓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; 朕看到街上到处都是小乞儿,看到半大的孩子赤着足,在这天寒地冻的天气里,为了一个碎蒸饼而欢呼雀跃。 朕看到那茅草的房里,根本无法遮风挡雨; 朕看到无数的庶民,竟居住在那茅草和泥巴糊的棚子里,不见天日!" 房玄龄等人一个个大气不敢出,此时再不是房玄龄和戴胄知罪了,便连长孙无忌和李孝恭等人,也都被吓着了。 李世民哀叹道:"朕总是在想,天下太平了这么多年,百姓固然艰苦,可朕这些年在朝,总不至让他们贫困至这样的程度。 朕看各位爱卿的奏疏时,虽偶尔有说到民生艰难,若非昨日亲眼所见,却还是无法想象,竟是艰难至斯! 朕以为各位爱卿都是才智出众的贤材,有了你们在朝,固然不至令天下海晏河清,却也不至于,让这天下庶民穷困潦倒至如此程度。 可朕还是错了,大错特错!" 李世民方才略显哀伤的脸,蓦然怒形于色,训斥道:"朕现在只想问,这高昂的物价,你们打算怎么抑?" 众臣战栗,俱都无言。 怎么抑? 还能怎么抑? 此前不是已提出怎么抑制的办法了吗? 可是,它行不通啊! 这办法已是我们这么多人商讨出来的最好的办法了啊! 现在,现在还能怎么抑? 古书里,就没有关于类似事情的记载啊! 这肯定是了,古代人怎么能懂复杂的金融呢?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