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李世民叹了口起,拿起一本奏疏,又是弹劾李治的奏疏。 头疼,真是好头疼啊! 李世民十分头疼的将奏疏扔到了旁边,这边已经有厚厚一摞子奏疏了,全都是弹劾李治的。 原本朝中文官们对李治的观感都很好,因为李治立下的功劳很多都和民生有关,特别是平抑了物价,让他们极为看重。 但是现在,李治犯了错之后,居然仗着皇帝和皇后的荣宠一走了之,躲去东都洛阳逍遥快活去了,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的愤慨。 朝中之臣,无论是谁被弹劾,哪个不是如履薄冰的上书辩解或者在大朝会上辩解,甚至请罪。 就连武将中的第一人卫国公李靖被弹劾都会上书请罪,没想到李治犯了错,不但不认错认罚,居然有恃无恐的跑去洛阳逍遥快活去了。 更让他们愤慨的是,皇帝居然还不肯惩处李治。 皇帝居然一直都在包庇李治。 这反倒让一众文官更加愤慨了,此风断不可长啊! 到了现在,对那些言官们来说,已经不是李治散播了虚假消息的问题,而是把矛头对准皇帝包庇李治了。 头痛,太头痛了,原本十分勤政的李世民,看到御案上的弹劾李治的奏疏就感到十分的头痛,这下更头痛了。 …… 日子过得很快,人们也是非常地善忘。 李治悄悄地回到了长安,不过却并没有多少人注意。 长安的百姓早就将弹劾李治的风波忘了,终究高句丽出兵的消息虽然在市井之中疯传,但是并没有引起恐慌。 如今的大唐,主明臣贤、国力强盛、兵强马壮、威震西域,所以百姓们腰杆儿也挺的硬。 所以百姓们也没将这当成事儿,从高句丽到长安远达三四千里路,传递的消息出现了失误也正常。 御史们也消停了,那是因为魏怼怼的缘故,不得不说,魏怼怼在言官中的地位确实很高。 不只是因为魏怼怼的官位高,还因为魏怼怼为官正直,所以魏怼怼说了话还真管用。 文官们也憋着一股劲儿呢,等春暖花开之时,看李治还能有甚么话说。 别想着这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,别人或许会忘记,但是他们可不会忘记。 李世民也长松一口气,原来躲出去居然这么管用,小九儿你到是早说啊! 早知道如此,他早就带着皇后去骊山行宫看山上的残雪了,还用得着在长安承受那么多唾沫星子? …… 春天来了,春回大地,是一年的希望之始。 齐鲁大地,辽阔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艘不大的海船,随着风浪漂向了岸边,终于在岸边浅水处搁浅。 船上的人放下了几艘小船,然后划着船向岸边驶来。 小船上的几十人神色惶然,一脸菜色,像是被暴风波及飘流而来。 "这里是不是大唐的齐鲁啊?" "按照方向来说的话,应该是大唐齐鲁无疑!"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