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只不过,这是在储存状态下。 由于此时尚未进入试车阶段,因此燃料输送系统并未开始工作。 李仁平眉头微蹙继续问道: “抱龙峪的燃料供应管线长度比实际火箭中更长,并且氢浆的温度也明显比普通液氢更低,会不会在输送过程中对燃料的性质产生影响?” 马昱山指了指系统图上几个特殊的节点标识: “这就是我们要新建,而不是在旧有系统上改进的原因了……整套燃料供应系统在设计阶段,就得到了华夏科学院低温工程所,还有火炬实验室的技术支持。” 他说着将刚才那个部分放大,进一步解释道: “在通往920-3试车台燃烧室的主输送管线上,我们加装了两组‘双喷射雾化器’,可以保证氢燃料在进入燃烧室时仍然处在过冷的浆化状态,最大程度还原长征九号箭上的实际情况。”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 “火炬实验室?”李仁平的关注点当即被吸引走,转头看向马昱山“你们也和火炬实验室那边有过接触?” “是的。”马昱山此时还没参透对方问题中的“也”代表什么,只是肯定地点头,“而且是上级直接协调安排的。” “他们提供的方案,包括这套雾化系统的设计,拿过来的时候完成度就非常高,细节考虑得非常周全,我估计应该是经过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和地面验证……必须承认,920-3号试车台能这么快具备氢浆试验能力,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关键因素之一。” 李仁平想起来,之前开技术研讨会的时候,自己好像跟常浩南提过一嘴试车台的事情。 看来是对方回去之后专门关照过。 而且还真就关照出了结果。 “真TM离谱……” 他半是震惊,半是钦佩的低声嘟哝了一句。 但转念一想好像也合理。 氢浆比常规液态氢的密度大粘度高,属于典型的连续相湍流,正好在常院士解决问题的舒适区里面。 “呃……您说什么?” 马昱山还以为对方是在和自己说话。 李仁平摆摆手:“没什么……我们回去吧。” 当他意识到抱龙峪这里也和自己一样,接受过常浩南的研究成果帮助之后,心里的大石头突然就落了地。 …… 当一行人脱掉厚重的防护服,重新回到地面指挥中心时,大屏幕上显示011号YF-177发动机的测试前检查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,各个分系统的绿色“OK”标识不断亮起。 现场指挥员谢福寿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响起: “报告总指挥、马主任,011号YF-177发动机各子系统检查完毕,状态正常!近场人员撤离完毕!试车台具备点火条件!” 马昱山看向李仁平。 后者的目光扫过所有关键参数屏幕,最后停留在发动机监控的主画面上: “按预定方案,执行测试程序。” …… 与此同时,数千公里之外的文昌航天发射场。 101发射塔架下,长征五号C遥一运载火箭的发射流程也已进入倒计时负30分钟。 “各号注意,我是0号,打开塔架回转平台!” 0号指挥员的口令通过发射场广播系统清晰传遍各个岗位。 巨大的钢铁结构发出沉闷而有力的机械运转声,原本环抱着火箭箭体的多层回转工作平台开始逐次缓缓向外侧旋转、分离。 如同一朵由钢铁构成的花瓣。 粗壮威武的箭体逐渐显露出来,在探照灯的强光照射下,箭体周围弥漫着缕缕白色的低温雾气,更增添了几分肃穆与力量感。 高分辨率摄像机将这一幕清晰地传回发射控制中心的大屏幕。 控制大厅内气氛高度紧张,却又秩序井然。 各系统指挥员的口令声、状态报告声此起彼伏。 胡守智站在载荷控制台后,眉头微锁,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专门显示XS-1空间核反应堆状态的数据区。 “载荷的状态如何?还有,火箭本身有没有受到影响的迹象?” 这已经是他今天晚上的第四次询问了。 好在负责载荷监控的工程师这会儿也没什么其它任务,耐心地回应: “胡总,XS-1反应堆堆芯确认处于深度次临界状态,所有自检参数正常,辐射水平维持在极低本底值。火箭箭体及上面级各辐射传感器读数无异常,未监测到任何由XS-1引起的辐射剂量升高。” 常浩南这会儿正坐在胡守智旁边的椅子上,将后者的紧张看在眼里。 第(2/3)页